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课文练习 >>
《往事依依》综合能力测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15


往事依依·综合能力测试
(一)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    )  (    )刻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老师讲课的“入情”的?回忆一下,你的老师“入情”时有怎样的表现?可以仿照上文,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的讲课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举两例,做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时,都注重神态和动作描写,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两位老师特点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长生果”
叶文玲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的故园是浙江东南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这处于海角小镇的毛丫头,心中一片欢悦。我欢悦,是因为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子只落了个眼羡的份。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七侠五义”的故事的小画片,就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时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小学的一个教师爱好美术,他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我也有了几册哥哥的朋友们送我的小书了:《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课堂上,特别是我最不喜欢的珠算课,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因为那里藏着一本我放不下手的小书。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纪的事屡屡发生,我这里如实奉告,绝不是要少年朋友们也学我这样的淘气。但是,我不能不带羞赧地想起: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几个月的工夫,除了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我不敢问津外,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我这样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我便常常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像能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还呆上半天,构想着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小学有一次作文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照例引一段范文,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做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得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接着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些小小的荣光,使我悟到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上初中后,我又不满足只看一般的故事小书了,学校图书馆那显然丰富得多的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又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我觉得我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恼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这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完全发自真情实感的作文当然也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抄誊出来贴在教室墙上。可是,看到教师用红笔着重圈出我写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清醒,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一句描写,这个“特别清醒”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的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投寄刚创办的县报,在一星期后刊登了。看着文字变成了铅字,看到题目标上了“小说”,我说不出的高兴,这也许应该算是我当学生时期写的最成功的一篇作文。
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至今,我仍在努力作文,只惭愧年事已长却无多长进,少年时所感所悟的,现在虽不曾忘怀,却还常常力不从心。
至今,我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只可惜光阴紧迫,事务冗繁,而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啊?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流光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粗识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囫囵吞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驳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沥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课文,将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读了哪些书,请用列表的方法摘录整理出来。
3.按照作者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题目是“我的‘长生果’”,中间的“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此句中的“鲜味”指语言的清新优美。
B.书应该认认真真地读,而“我”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书没有什么好处。
C.课文结尾处把社会人生比做一本无页码的大书,是在表明作者把阅读当作了解生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
D.文章一开头就说:“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6.联系上下文,说说“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中的“灿烂”的原意和在本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指出“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中“不安分”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
A.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B.我把秋天比做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
C.我的故乡是浙江东南的鱼米之乡。
D.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9.文中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画出文中作者悟出的一些作文的道理,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见书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请你再写一些有关书籍的名言。(至少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镂(lòu) 镌(juān)  2.①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②信口:随口。  3.这一段文字叙述了中学时代“我”的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形。其意义是:①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②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从两方面写的:一是从老师读书的动作中体现,“老师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二是从老师的眼神中体现,“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5.①“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②“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从“至今”“几十年过去”“滚瓜烂熟”“信口背出”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过去很久,但记忆却清晰非常。可见老师所讲内容给“我”印象之深。  6.具有照应前文的作用,强调了老师入情以及给“我”印象之深。  7.第一位教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8.前一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后一位“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二)1.①流光溢(yì)彩:流动的光线,丰富的色彩,形容画幅光彩美丽。 ②粗识文字:略微认识一些文字。 ③充盈(yíng):丰满,充足。 ④羞赧(nǎn):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 ⑤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 ⑥囫囵(hú lún)吞枣: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吃枣时不经咀嚼,整个儿吞下肚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⑦驳杂:混杂不纯。 ⑧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自心的筹划、构思和裁断。 ⑨冗(rǒng)繁:指(事物)繁杂。 ⑩呕(ǒu)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2.
3.第一部分:文章开篇点题,以“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起笔,借助一连串的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快之情。第二部分: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用一系列的实例说明读书对“我”的影响,特别是对写作的影响。这一部分中,所写的时间跨度长,事情、头绪也较多。但总体说来,它又包含两个层次:先回忆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对书的迷醉程度;而后自然而然地转到读书的影响,尤其是读书对写作的影响。第三部分:由对少年时的回忆转到现实,抒发感慨,并从读真正的书转到读社会人生这部大书,扩展了文章的内容,启人思考。  4.长生果本来是指营养丰富的花生;在文中,“长生果”是个比喻,指书。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因为书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文明的“果”实;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所以要加引号。  5.B  6.“灿烂”的原意是鲜明,耀眼;本文指农民丰收后的无比喜悦。  7.指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8.C  9.正因为读书让“我”培养了写作能力,悟出了一些作文的道理,并用之于实践,才会有小小说的发表,所以读书对写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0.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  11.①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评论”不拟答案。  1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皮罗果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往事依依》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往事依依》读后感(2篇)
《往事依依》ppt课件(10页)
《往事依依》导学单
《往事依依》ppt课件(30页)
《往事依依》导学案3
《往事依依》教案17
《往事依依》flv视频朗读
《往事依依》表格式导学案2
《往事依依》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往事依依》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往事依依》教案16
《往事依依》教案15
《往事依依》ppt课件(22页)
《往事依依》ppt课件(18页)
《往事依依》表格式教案2
作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学案3
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练习及答案
《往事依依》中的诗句ppt课件
《往事依依》学案练习及答案
《往事依依》ppt课件(8页)
《往事依依》讲学稿
《往事依依》表格式教案
《往事依依》ppt课件(5页)
《往事依依》ppt课件10
《往事依依》ppt课件9
《往事依依》ppt课件8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14
《往事依依》导学案
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有关名人好读书的故事
《千家诗》全文阅读
《往事依依》学案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2篇)
《往事依依》mp3音频朗读
《往事依依》ppt课件7
《往事依依》教案13
于漪《往事依依》课文阅读
《往事依依》说课稿
《往事依依》备课资料
《往事依依》同步练习2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12
《往事依依》教案1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